前沿资讯!天气好冷,身上这些部位千万别受寒!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段珂妍 裴翌尧
(相关资料图)
眼下,湖南的气温像坐上了过山车,忽高忽低,面对变化不定的气温,如何做好健康防护?中医药有什么方法?相信这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秋天大自然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开始增长。秋雨是这个转折过程中的‘信使’,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气温下降,更有三种关键的病邪。”10月30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及全科医学科主任医师张稳接受采访时介绍。
受寒、湿气,会产生诸多不适
“人一旦感受寒邪,就像水遇冷结冰,人体的气血、津液会运行不畅,经络也会收缩。这时容易出现肌肉关节僵硬疼痛、手脚冰凉、怕风怕冷、容易感冒、腹部冷痛、腹泻等情况。”张稳解释。
此外,湿性重浊,容易阻碍气机,拖累身体运转的速度。一旦出现身体困重、头脑昏沉、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口中黏腻、大便不成形,多半是湿邪找上了门。
值得注意的是,风被中医称为“百病之长”,常与寒邪、湿邪相伴,一同突破体表防线。关节疼痛、皮肤干燥瘙痒、咽干喉痒、突发性头痛或过敏,都是风邪作祟的信号。
身体薄弱之处保护好
“风、寒、湿三者结合起来,形成‘组合拳’,就很容易在秋季的掩护下,侵袭身体相对薄弱之处。”张稳提醒,后颈和背部是人体阳经循行的地方,是身体阳气的“交通要道”。此处受寒会损耗阳气,极易导致感冒、头痛、颈椎病。
不容忽视的是,腹部内藏的脾胃是全身气血生化之源。腹部受凉,最易损伤脾阳,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对女性而言,还易引发痛经。
“膝关节、肩关节等部位皮薄肉少,气血相对不易到达。寒邪入侵会使局部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是老寒腿、关节炎在雨天加重的主要原因。”张稳介绍。
“脚部也是重点防护部位,脚是足三阴经的起点、足三阳经的终点,是人体‘第二心脏’。脚部冰凉,会迅速拉低全身的体温和气血循环效率,导致抵抗力下降。”张稳表示。
避免病邪有“妙招”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还是‘穿衣御寒’,‘春捂秋冻’是养生智慧,但不是让人盲目挨冻,前提是头、颈、腹、脚的保暖必须到位。”张稳说,秋天要备一件外套或披肩,在早晚护住后颈和腹部;换上能盖住脚踝的裤子和袜子,不让寒邪有空可钻。
张稳建议,秋季饮食应遵循“养阴防燥,辅以温阳”的原则。晨起喝杯温水可以唤醒阳气、温暖中焦。多吃温热熟软的食物,如南瓜、山药、红薯、小米粥,以温养脾胃;适当在菜肴中添加辛温之品,如少量生姜、葱白、大蒜、胡椒粉等,有助散寒通阳。
“运动起居也很重要。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促进气血流通,运动至身体微微发热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否则阳气随汗液外泄,更易受寒。”张稳指出,可以多晒太阳,尤其在阳光和煦的午后晒晒背,能有效补充阳气。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每晚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水要没过脚踝,可加入几片生姜或艾叶。每周还可以用艾条,温和施灸1-2次神阙穴(位于肚脐窝)和关元穴(肚脐下4指处),可培元固本,温通经络。
张稳提醒,气温变化无常,大家做好应变准备,一旦出现身体对气温变化的不适反应,如关节疼痛加剧、肠胃不适频发等,要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寻求医生的帮助。
此外,情绪上也需做好调适,秋季易使人产生悲凉之感,可通过听音乐、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保持心情愉悦,防止因情绪“着凉”而影响身体健康。
作者:周倜
责编:周阳乐
一审:周倜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标签: 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