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电动化试点要强化三个意识|快看点
【资料图】
就在车企为1月份的销量低迷焦虑时,新能源汽车迎来重磅利好。近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本次试点实施周期为2023年至2025年,涉及的公共领域车辆包括公务用车、城市出租车(包括巡游出租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邮政快递车、城市物流配送车、机场用车等。其中,试点领域内新增及更新的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的新能源汽车比例力争达到80%。
“国补”全面退坡不到一个月便及时推出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不难看出,决策和管理层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决心与信心之坚定。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在10%左右,远低于我国新能源乘用车近30%的市场渗透率。与之相反,公共领域汽车使用频率则远高于私家车,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在全部机动车中占比较大。若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既能对财政补贴政策全面退出后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有效衔接,避免产生行业发展波动,又能有效减少碳排放量、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问题在于,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虽然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就此进行了具体解读。在笔者看来,当下有三个意识需要强化。
一是安全意识。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和技术品质已有较大进步,但随着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老旧车辆不断增多,以及少数车辆使用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公共领域的车辆运营,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一旦发生事故,极易被不负责任的自媒体炒作或带节奏。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新问题的出现,又使得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变化,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此,要坚持底线思维,从产品设计、供应商管理、生产质量管控、动力电池安全等方面,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让消费者安全放心地使用。
二是开放意识。与乘用车能清晰地体现全国大市场的竞争一致性相比,当前公共领域车辆品种多,企业规模小,技术也相对落后,尤其是本地企业的配套问题严重。如何通过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让优秀企业脱颖而出,进而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需要各地增强开放意识。换言之,就是要从采购上破除地方保护,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而通过低成本高技术的产品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是行业和企业进步的真正动力。公共领域车辆运营线路相对固定,独特的场景为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探索机遇。地方应抓住这个契机,建立健全适应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供给系统、新型信息通信网络体系,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高效互动,与交通、通信等领域融合发展。同时,企业也要通过创新驱动,为用户提供包括高质量产品在内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为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拓展和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