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上新,“混合估值产品”是什么东西

支点财经 2023-02-09 16:44:11

只是让收益“看上去更稳”,其实仍有风险,不会成为主流产品。


(相关资料图)

去年银行理财大跌的行情,令很多投资者记忆犹新,心怀忐忑。

为了减轻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今年以来工银理财、平安理财、招银理财、浦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先后推出同一类型的新品,部分宣传为“稳如泰山”“无惧市场波动”。

支点财经记者注意到,这些理财新品本质上是改变了对所投资产的估值方法,让收益看上去更加平稳,从而优化持有体验。新品有哪些特别之处?是否值得期待?

首批“混合估值理财产品”来了

近日,各家理财子公司密集发布新品。要看懂这些产品,先得了解两个概念。一般来说,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有两种: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

假设某理财产品投资了一只1年期的债券,到期后获得利息收益365元,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将获得的收益平摊到每一天,不管这期间债券市场怎么波动,只要未发生实质性信用风险,这笔投资每天都能赚到一块钱。

与之相对,市值法则是按照产品所投资产的市场价来估值,产品净值随着当天的市场行情上涨或下跌。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机构不断推进净值化转型,市值法估值产品逐渐成为主流,这也是我们对净值波动感受明显的重要原因。不过,经历了2022年底的破净潮之后,摊余成本法估值产品“重出江湖”。

早在去年12月22日,建信理财就发布了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闭式产品。今年2月1日,工银理财同时推出两款固收类封闭式新品“核心优选168天”“鑫得利476天”,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3%-3.2%、3.3%-3.5%(年化),宣传亮点包括摊余成本法估值,匹配中低风险客户偏好,封闭式运作、到期自动兑付到账。

1月19日,工银理财率先推出混合估值法理财产品“恒睿睿益”,期限511天,业绩比较基准4.15%-4.65%(年化)。顾名思义,混合估值法就是两种估值方法相结合,即60%-80%固收资产以持有到期为目的,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将债券收益分摊到持有期的每一天;20%-40%资产部分以交易为目的,采用市值法估值,以增加获取更多弹性收益的可能。

不过,工行武汉某网点客户经理表示:“目前为止没有卖过这个产品,但不管用什么估值方法,都是净值型的,肯定跟市场行情紧密相关。”

几乎同时,平安理财推出3款新品,超80%债券资产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招银理财发售的“招睿稳泰封闭4号”也是同类型产品。招行武汉的一位客户经理告诉支点财经记者:“招睿稳泰也是主投债券,大概10天左右更新一次净值,只是会比其他投债券的理财产品稍微稳一点。”

首批发行的部分混合估值理财产品及基金(来源:招商证券研报)

“混合估值产品”不会成为主流

不仅银行理财子公司,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招商基金等也在2月发售了首批混合估值法债券基金。招商证券研报指出,该类产品作为资管新规之后的新尝试,既有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实验性。

南财理财通特邀专家卜振兴对支点财经记者称,混合估值法产品最大的优点在于能降低理财产品收益的波动,让净值表现得更加稳定;劣势在于封闭期内资产不能进行交易(申购赎回),缺少了流动性。

虽然资管新规的出台是摊余成本法向市值法切换的关键转折点,但并未禁止采用摊余成本法,而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比如具有一定的封闭期,并且投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等。

卜振兴表示,上述理财新品与资管新规不相违背,满足监管要求。在债券市场剧烈调整的背景下,混合估值法产品更受投资者的青睐。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持同样观点:混合估值理财产品顺应了投资者对低波动产品的需求,但投资资产和策略相较于纯市值法产品受到更多的约束。

事实上,理财产品的盈亏取决于底层资产的情况,而非采用哪种估值方法。摊余成本法产品只是让收益“看上去更稳”,却可能掩盖资产的真实风险。

招商证券认为,混合估值类产品是否值得期待,还需观察发行后的市场反应及监管态度的变化。

在杨海平看来,考虑到市场变化及理财投资者信心修复,以及监管部门对摊余成本法的严格限制,混合估值理财产品不会成为主流。

标签: 摊余成本 银行理财 招商证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