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人口近60年首次减少”意味着什么?

成都商报 2022-03-02 11:21:55

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交织背景下的自然趋势

“2021年,中国男性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46万人,女性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94万人。”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述数据引发热议。媒体梳理发现,2021年是中国男性人口近60年来(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减少的年份,同时,2021年净增人口数量创下了近60年来的新低。

公报还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指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下同)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死亡率为7.18‰;自然增长率为0.34‰。

这些数据的披露引发各方关注。一方面,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与预期寿命延长,让中国少子老龄化趋势更趋严重。另一方面,少子老龄化导致人口死亡率逐年上升。少子老龄化意味着人口年龄结构中死亡率更高的老年人的比例上升,但死亡率更低的青少年儿童的比例下降,其结果必然是总人口的死亡率由此连年提高。

为何2021年女性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94万人?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人口出生时通常情况是男多女少,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5左右。但女性具有一定的生存优势,其在任何年龄段的死亡率均低于相对应的男性人口死亡率,因而大约到60岁时,男女两性的人口数量趋于平衡,随后出现“男少女多”现象。中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显现,其中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大体呈现上升态势:1982年为108.5,1990年为111.3,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达到116.9,2009年为119.45,2020年为111.3,较2009年有所下降。随着两性人口预期寿命均在延长,女性生存优势进一步凸显,高龄组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成为趋势,老年女性在其内部与总人口中的比重都会快速上升,最终结果即是总人口性别比呈现下降趋势。此外,由于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性别观念的不断进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也在持续改善,逐步向正常区间回归,这也促进了总人口性别比的下降。

不过,应该看到女性人口内部结构的老化更为严重。尽管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不断降低,男性人口近60年来首次减少,但仍需注意两性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的差异。目前,中国男性人口仍多于女性人口,在60岁及以前的人口中尤是如此。随着年龄的逐步提高,女性人口数量逐渐反超男性,致使老年女性的规模更大、比重更高。如此看来,这样的女性生存优势,其实是以其内部年龄结构更加老化为代价的。

在低生育率与人口老龄化交织的背景下,自然会出现以下现象:一是人口负增长迟早会来临。综合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家机构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中国人口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其规模约为14.2亿;二是男性死亡人口多于女性死亡人口,男性人口负增长出现时间早于女性人口,当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男性人口减少的速度也会超过女性人口。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