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守好个人信息 别只想着做“爱情买卖”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信任是爱情的基础,如果婚介提供的基本信息都有问题,征婚者又怎么遇到“对”的人呢?婚恋服务市场前景广阔,需及时纠偏,制定可行规则,重塑行业生态,给渴望爱情的人们更多的安全感。
单身男女想要的“邂逅爱情”,正成为商家眼中的“生财之道”。近段时间,从婚恋网站、各式交友小程序到五花八门的脱单盲盒,几乎都成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近日,世纪佳缘被曝其销售人员可以随意查看会员私密信息,包括聊天记录。这并不是世纪佳缘第一次侵害用户隐私。早在2020年7月,工信部通报58款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世纪佳缘就赫然在列。
头部婚恋平台尚且不守规矩,更别说其他小作坊了。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落地一个多月的背景下,涉嫌“买卖个人信息”的脱单盲盒还在野蛮生长,显得格外刺眼。
目前,“脱单盲盒”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并从线下蔓延至线上,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脱单盲盒虽然形式上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新鲜、有趣,但本质上仍是征婚交友中介。盒子是交换信息的枢纽,大量的个人信息以随机的方式在其中流通,用户付费1元或几十元,就可以获得陌生人的联系方式。这类“爱情买卖”看似“物美价廉”,实则“暗坑”不少。
一方面,盲盒里的个人信息真实性存疑,比如有人会在盲盒里提供虚假的个人信息,还有人为了恶意报复某人,将对方的联系方式存入盲盒;另一方面,信息众人可见,也就意味着众人可用。信息流出盲盒后去向未知,那么用户留下的信息越详尽,就越容易掉入“杀猪盘”、电信诈骗等陷阱之中。
信任是爱情的基础,如果婚介提供的基本信息都有问题,征婚者又怎么遇到“对”的人呢?爱情的“幸运宝盒”若是变成了“潘多拉魔盒”,不让人担心害怕吗?不久前,有网友在人民网留言,提出“政府部门应多组织相亲活动,让单身人群步入婚姻”。人们为什么更相信“官方”组织的活动?还是因为其更真实、更让人放心。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我国单身成年人口已有约2.4亿。婚恋平台乱象丛生,“约会生意”依然源源不绝,从侧面说明单身人士有较强烈的脱单愿望。应当说,婚恋服务市场前景广阔。那么,就需及时纠偏,制定可行规则,重塑行业生态,给渴望爱情的人们更多的安全感。
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婚恋事务牵涉的个人信息包罗万象。具有红娘性质的网络平台、商家,必须遵纪守法,在用户信息审核、使用、传输、管理等各环节加强投入,做到守土有责,有效防止网络诈骗、色情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钻漏洞。
此外,外部约束也需及时跟上。有关职能部门要当好“监管员”,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划定惩戒红线,及时清理、打击各种逾越底线的行为,引导婚介等机构依法经营、规范服务。
当然,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用户更要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要随意出示自己的个人信息,以防止遭到骚扰和诈骗。缘分急不来,爱情也不是简单的“你买我卖”,无论对脱单多么焦虑、迫切,都要建立在“靠谱”的基础之上。(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脱单盲盒”是智商税
会员隐私后台“裸奔”,应给个人隐私披上“安全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