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让城市更智慧

中国新闻网 2021-12-06 17:15:34

中新网北京12月6日电(徐婧 杜燕)抗震能力卓越的博物馆地基,更低碳、更绿色的商务区楼宇,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下称“城市副中心”),新技术贯穿在城市建设的各个场景,让民众生活更便利,使这座城市更“智慧”。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科技创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导功能之一。同时明确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

走进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为这座智慧城市的快速成长找到答案。

内外兼修:建筑彰显城市文化

在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绿心西北部,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副中心图书馆、剧院、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于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占地约70公顷,总建筑规模约60万平方米。这里与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宏达告诉记者,在三大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项目部积极引入并广泛使用地源热泵可再生能源,努力建设一组生态绿色、造型典雅、环境优美、简洁实用的大型公共建筑群。

被称为“运河之舟”的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全新的隔震机制,在建筑本体中加入了二百余个弹性支座,在受到地震灾害等巨幅震荡时,最大程度保证文物和展品安全。

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的设计则积极引入先锋设计理念,在市民共享大厅等中心区域采用结构线条优美流畅的穹顶挑高设计,引入船帆元素和绮丽的灯光效果,打造开阔灵动且具有未来感的公共空间。

陈宏达称,预计本月底,三大建筑将实现外立面亮相;明年实现基本完工,2023年实现对外开放。

人才集聚:产业空间初具规模

《意见》指出,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快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高质量建设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支持高水平的贸易便利、投资便利等政策在城市副中心先行先试。同时,打造专业人才新高地。开展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与重点领域国际职业资格认可试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意见》体现了副中心前所未有的开放力度。“无论是支持城市副中心按规定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还是开展国际人才服务管理试点,都体现出了副中心的对外开放程度。”

运河商务区正在通过扩大开放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落地。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逢介绍,运河商务区围绕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三大功能定位和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立足金融+总部产业定位,持续加大招商力度,目前已经集聚了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企业,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去年,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全市范围内的“两区”建设由此拉开帷幕,运河商务区成为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商务区正处在产业高速集聚,规模不断增长的快速发展阶段”,张逢谈到,目前运河商务区引入的各类机构超过了14000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到了4000亿元。今年10月,运河商务区综合税收突破40亿。

他表示,下一步,运河商务区将积极建设“零碳社区”试点,推广绿色建筑认证和海绵城市建设。到“十四五”末,运河商务区预计集聚财富管理机构超过150家;集聚绿色金融机构超过5家,绿色信贷规模突破200亿,积极争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设成功;集聚金融科技企业超过110家,形成支撑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轨道建设:内外交通高效衔接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下称“副中心枢纽”)是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该工程于2019年11月开工,预计2024年12月底具备通车条件。

副中心枢纽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车站、地铁平谷线和M101线车站、接驳场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公共服务空间、市政配套设施等6部分。建成后,副中心枢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副中心枢纽建成后,“轨道上的京津冀”这一愿景将得以实现。京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副中心站枢纽集成2条城际铁路、4条地铁线路,可依托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实现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天津等地,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唐山市,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形成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的高效衔接。

同时,基于“站城融合”的理念,副中心站枢纽采取了统一规划建设主体、一体规划设计的一体化开发模式,实现交通功能与商务办公、综合服务功能的高效耦合,结合地上开发,将成为副中心未来的交通中心。

负责人称,目前,通车后的智能化运营也已经在规划中,未来将通过更多新材料、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来实现节能、降碳的目标。

“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就要求副中心必须是国际科创中心的副中心”,仇保兴说,科技创新是副中心建设的第一大任务。(完)

返回顶部